意大利贵宾会-贵宾会官方网站

 首页    >  资讯中心   >  重点报道
机械匠心奏响新时代劳动赞歌
来源:电建水电开发公司 作者:王雪松 摄影:格西拉木 时间:2025-04-29 字体:[ ] 分享:

四月的抚边河,春雪未融,木坡水电站的厂房内早已响起机组A修桥机开动的声响。身着深灰色工装的身影逆光而立,指尖沿机组转子的焊缝缓缓移动,如同精密游标卡尺的刻度。他是扎根电力生产一线15年的“电建水电开发公司劳模”张代云,作为阿坝片区公司四级专家、高级技师的他,工装口袋里常年塞着红蓝双色笔,蓝色标注技术参数,红色圈注风险点。他说:“机械的精度,就是责任的刻度。”从一把扳手到数据赋能,在岷江畔谱写着新时代劳动者的匠魂诗篇。

技术攻坚:蓝色文件夹里的“精度革命”

翻开张代云的蓝色文件夹,仿佛打开一部机组检修的“百科全书”,泛黄的图纸上布满红蓝批注,夹页中贴着“转子同心度偏差记录”“机组盘车数据分析表”,甚至还有一张手绘的“发电机组剖面装配草图”。

十余年间,他累计主导完成片区公司发电机组A级检修12台次。从项目前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、技术方案及管理方案,到中期参与设备检修合同技术谈判,统筹协调施工单位入场;从导水机构修复专项技术方案制定,到现场督导设备拆除、运输及返厂维修全过程,每个环节均严格把控技术标准。在机组A级检修中,他全程驻守现场监督施工质量,最终通过开机试运行、甩负荷试验等32项系统性测试,所有技术参数均达到行业标准。基于丰富实践经验,他参与编写的《水力发电企业设备管理导则》被纳入股份公司技术标准体系,为全流域机组检修管理提供规范化操作框架。2021年,张代云被股份公司聘为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题库编写专家,参与公司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题库编制和考务软件开发工作。

2021年,在柳坪电站1号机组技术供水改造中,他创新性地提出增设三台机组备用水源回路,经公司技术部门测算,会将供水中断导致的非计划停运风险降低83%,系统可靠性提升至99.97%,年均可减少运维工时320小时,相关指标完全满足电站“无人值班”(少人值守)运行模式的技术要求。“过去靠经验摸索,现在用数据说话。”他摩挲着文件夹封皮的机油渍,目光灼灼。

2022年,他主导《地下厂房柴油发电机排烟优化》这一项目因地制宜,利用柴油发电机机房建筑特点,将尾水流道改造为尾气排放通道,节约设备采购成本超20万元。“技术难题就像迷宫,关键要找到那条最短的路径。”他这样总结。

传承之路:从“技术孤岛”到“人才矩阵”

来到阿坝片区的16年间,张代云带出多名徒弟,构建起阿坝片区水电检修的“人才矩阵”。徒弟何毅荣获全国水轮机安装大赛一等奖,被授予“电建股份公司特级技师”;冯仁军成长为阿水总厂维护班副班长,独当一面;新徒弟李默迪虽入门不久,却也逐步成为技术骨干。“技术要传承,更要创新。”他常将徒弟们聚在机组旁,用案例讲解原理,用故障模拟实战。

在传承之路上,张代云始终践行“授人以渔”的理念。他不仅将“蓝色文件夹”中的技术精髓倾囊相授,更注重培养徒弟独立解决问题的思维。

每次检修现场,他化身“移动课堂”,手把手指导徒弟用红蓝笔标注风险与参数,甚至将复杂故障拆解成“技术拼图”,让年轻人在实践中完成认知跃迁。“机械的精度可以量化,但匠心的温度需要传承。”他常以岷江奔流为喻,强调技术迭代中传统经验与创新思维的融合。

如今,他的徒弟们已能独当一面,却仍保留着师父传授的习惯——工装口袋里永远备着红蓝双色笔。

劳模答卷:山河为证,匠心永恒

“安全是重中之重,任何疏忽都可能让机组‘停跳’。”在木坡电站1号机组大修现场,张代云紧盯检修单位核对图纸标记,防护措施必须一丝不苟。

转子吊装时,他预判每一丝震颤;为验证轴承温度数据,他跟踪机组试运行至凌晨。徒弟小何回忆:“师父对修复设备的加工误差都要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。”

今年初春,他刚结束抚边河木坡电站1号机组大修。连续熬了两个大夜后,他仍坚持逐项检查试运行数据。“图纸刻进脑子,风险才能退出战场。”这是他培训新人时的铁律——要求默画设备结构图,连一颗螺丝的位置都不能偏差。

暮色中的木坡电站,1号机组轰鸣着并入电网。张代云站在观测平台上,蓝色文件夹在晚风中微微卷起边角。

岷江奔流不息,机械的脉搏与江河同频。在他守护的厂房里,每一枚螺栓的扭矩、每一组齿轮的啮合,都在续写着新时代电建人“择一事终一生”的壮美诗篇。

 

张代云(右)作为四川省技能大赛裁判与参赛选手进行交流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