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大利贵宾会-贵宾会官方网站

 首页    >  资讯中心   >  重点报道
守护克孜尔千佛洞:与时间赛跑的文物保护之战
来源:北京院 时间:2025-04-07 字体:[ ] 分享:

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,天山南麓的戈壁滩上,克孜尔千佛洞像一位沉默的老人,静静伫立在风沙之中。

克孜尔千佛洞自公元三世纪起开凿,是西域最早的佛教石窟群,也是我国最早的大型石窟寺之一。目前有349个编号洞窟,壁画面积近4000平方米,展现了印度犍陀罗艺术、希腊风格与本土龟兹文化的融合,被誉为“丝绸之路上的敦煌前传”。2014年6月22日,作为丝绸之路的遗址点成功列入《世界遗产名录》。

风沙中的“体检”:每一寸岩体都不能放过

然而,千百年的风沙侵蚀、频繁的地震灾害,如同无情的“杀手”,让这座千年瑰宝饱受折磨。如今,洞窟岩体出现失稳现象,风化、水害等多种病害也接踵而至。若不及时加以保护,这些承载着厚重历史文化的洞窟,随时可能面临不可挽回的损失。克孜尔千佛洞洞窟本体及周边崖体加固前期勘察项目的一期与二期,北京院勇挑重担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文物保护之战,就此打响。

清晨,克孜尔千佛洞洞窟内,测绘人员杨爻操作着一台三维激光扫描仪,正在扫描洞窟外的崖壁。风沙扑面而来,他的护目镜上很快蒙上一层黄土,但他没有停下手里的工作。“这里的岩体太脆弱了,哪怕是一毫米的裂缝,都可能是隐患。”杨爻说。

无人机在崖顶盘旋,倾斜摄影的镜头快速捕捉着这片古老石窟的全貌;洞窟内,移动激光扫描仪像一只灵活的“机械蜘蛛”,穿梭在狭窄的空间里,记录下每一处壁画和岩体的细节。测绘团队负责人站在洞窟外,盯着屏幕上的三维模型,眉头紧锁:“这些数据必须精确到毫米,否则后续的加固方案就无从谈起。”

“微创手术”:用科技揭开千年石窟的“病理密码”

洞窟深处,地质雷达正在工作。仪器发出的信号穿透岩体,屏幕上跳动的波形像是在为石窟做一场“CT”。 “意大利贵宾会-贵宾会官方网站用高密度电法、微动和瞬变电磁技术,精准定位岩体内部的裂隙和含水层,这样就能避免大规模钻探对文物的破坏。” 项目组成员周仕礼说。

然而,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。历史加固工程的图纸早已遗失,早期的锚杆和支顶结构也因年久失修而失效。团队成员彭春辉蹲在洞窟角落,用金属探测仪一点点寻找锚杆的踪迹。他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:“这些锚杆就像石窟的‘血管’,如果它们断裂了,整个岩体可能随时崩塌。”

为了评估历史加固材料的现状,团队还用上了红外热成像、色差仪和回弹仪。周仕礼指着一块风化的加固材料说:“你看,这里的材料已经严重老化,必须找到更合适的替代品。”

与游客“抢时间”:在开放与保护之间寻找平衡

克孜尔千佛洞每天都有游客参观,这让文物保护工作变得更加棘手。团队成员任宇昊、路忠杰、李光明三人站在洞窟入口,一边指挥游客有序通过,一边盯着施工区域的安全防护网。“游客的安全和文物的保护同样重要,意大利贵宾会-贵宾会官方网站只能利用游客离开后的几个小时抓紧工作。”

夜幕降临,洞窟内外的灯光亮起,测绘员们还在崖壁上忙碌。彭春辉揉了揉酸痛的肩膀,笑着说:“有时候真希望一天有48小时,但只要能多为克孜尔争取一点时间,再累也值得。”

“文物医生”的使命:让千年瑰宝继续闪耀

深夜,项目组的临时办公室里,灯光依然亮着。现场勘察负责人麻润杰和他的团队围坐在电脑前,讨论着最新的病害评估报告。屏幕上,一张张三维模型和数据图表清晰地展示着石窟的“健康状况”。

“意大利贵宾会-贵宾会官方网站不是在修一座普通的建筑,而是在守护一段文明。”麻润杰说,“克孜尔千佛洞承载着丝绸之路上无数人的信仰和智慧,意大利贵宾会-贵宾会官方网站必须用科学的手段为它延续生命。”

窗外,风沙仍在呼啸,但洞窟内的壁画依然熠熠生辉。这些“文物医生”们知道,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不会结束。只要克孜尔千佛洞还在,他们的脚步就不会停。

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,风沙吹过千年,而守护的信念从未改变……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